简介

镇灵箓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1章 箓中有灵 !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原来这座‘书房’之中的藏书,个个都是与众不同。

这整个‘书房’应当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凿刻而成,几乎可以说是这个地下城市之中所有建筑当中最为牢固的部分。可见当初建造的人,对于此处也是十分的重视,不惜在工具落后的情况之下,用最坚固的建材,凿刻出此处。

而之所以说里面的藏书与众不同,是因为他们几乎就是一座文字承载工具的博物馆,自左边开始,第一个石台之上,是用不知名的皮质做成的绳索,绳索之上,打着大大小小的疙瘩,这些疙瘩大小不同,错落有致,正是最原始的记录方式;结绳记事。

而紧挨着绳索的石台,比之之前的石台,明显要大的多,上面是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骨片,这些骨片之上,被人用不知名的染料画上了一些似字似画的图纹,这些图文却并不让人觉得笨拙或者丑陋,反而让人感觉图文之间,散发着一种难以描述的韵味,浑然天成。

而骨片旁边,则是大大小小的龟壳,这些龟壳大的有脸盆大小,小的还不足拳头大小,上面的文字即使大多数人不认识也能分辨的出来,不错,上面的文字,正是甲骨文,此时的文字还没有完全脱离图画一体,但已经变的更加规范,和现在的文字比照,已经有迹可循了。

在龟壳旁边的数十个石台之上,则是摆放着由竹简和木片编制而成的竹简书和木筹书,书上面的文字更加丰富,有大篆,有小篆,这些竹木制作的书上面的文字,则是几乎完全脱离了书画一体的范畴,完完全全已经是文字。

但最引人注目的,则是整个屋子正中间的巨大石台,先撇开石台之上的东西不讲,但只是这个石台上面的内容,就可以说是丰富多彩。

石台之上,密密麻麻的刻着米粒大小的文字,朱道真等人凑到跟前仔细辨认,发现上面刻着三种字体的三段话,但经过朱道真通篇读下来,却发现上面的三种文字刻下的三段话,竟然内容完全相同。

石台最左边,是使用小篆所刻,右边是西夏文,正中间是蝌蚪文。小篆比较常见,而西夏文,则比较生僻,西夏文又名河西字、番文、唐古特文,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。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(大庆元年),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。三年始成,共五千余字,形体方整,笔画繁冗,又称为蕃书或蕃文。结构仿汉字,又有其特点。用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、拐、拐钩等组字,斜笔较多,没有竖钩。单纯字较少,合成字占绝大多数。两字合成一字居多,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。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,如上部、下部、左部、右部、中部、大部,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。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,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。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,类似拼音字。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。两字多为同义字。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。书体有楷、行、草、篆,楷书多用于刻印,篆书散见于金石,行草常用于手写。

这里出现西夏文貌似有些不合理,但朱道真仔细的思索一番,也就觉得完全合理。原因在于1038年西夏立国时,疆域范围在今宁夏,甘肃西北部、青海东北部、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。东尽黄河,西至玉门,南接萧关(今宁夏同心南),北控大漠,占地两万余里。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,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。金朝灭辽宋后,西夏的东北、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。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、黄头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。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,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。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,西有贺兰山作屏障,东有黄河灌溉,有“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”。

而此刻众人脚下的土地,当年正好曾是西夏统治的范围。至于最后一种文字蝌蚪文,从之前在地面广场之上的石碑来看,这种文字恐怕才是这个部族一直沿用的主体文字,而其他文字,只怕是受到统治者影响之下才存留下来的吧。

朱道真看着几个学者都用火热的眼光看着石台上的刻字,开口道:“诸位可以直接用小篆的部分作为翻译的参考,因为这里虽然是三种文字,但意思却是完全相同的一段话,不必有所顾虑。”

苏教授闻言,眉眼带笑道:“太好了,多谢道长提醒。”

说完便开口顺着小篆的书写顺序,变戏法般,从怀中摸出一块放大镜开口念道:“凡我族后世族人,见字当以之为戒,族中出现变故,此处本为宗族避难所在,但错就错在,不该将之诉诸他人,公元四二零年,时五胡十六国割据混战,天下大乱,族中有不肖子引人入内庇难,然此子有眼无珠,所信者非人,终致族人遭遇兵祸,死伤者众,后族中有勇士名邙者,组织族中精壮,屠来犯之敌一万四千三百八十六人,方消解此灭族之祸。后族中出此禁,非本族族人不得入内,此城托庇于宗族图腾之灵,非本族族人入内者,杀!私自引外人入内者,死!蛮牛部落第二百三十二代族长-――琥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镇灵箓请大家收藏:(m.45zww.net)镇灵箓四五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