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一个人的抗战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一个商人的外交——陈光甫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1938年6月12日,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,武汉会战打响。此时整个中国国困人乏,资金严重短缺,军需物资急需补充,外交上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。为获得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,国民政府高层反复权衡后,决定以中美关系为突破口,因为美国资本雄厚,日本在中国的不断侵略和扩张势力,影响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,让他们心有隐痛和不安。美方慎重考虑后决定设法援华,请中国政府指派代表团赴美磋商。而在谈判人选问题上,中美双方一致认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陈光甫是最佳人选。

这一切都因陈光甫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坚守诚信的品格,给美国政府要员,尤其是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,留下了良好印象。

1

陈光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,学成回国后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旅行社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,最初的“小小银行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银行,陈光甫也一跃成为“江浙财团”的首脑人物,更被美国金融界称为“中国的摩根”。特别是中美《白银协定》的顺利签订,陈光甫以诚信和干练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和信赖。

那是1935年,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,发行法币替代市场上流通的白银,但法币推行成功与否,要看国民政府有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。当时,美国是白银的最大买主,陈光甫被派遣赴美磋商,他百般斡旋,终于打消美国人的顾虑,美方最终同意收购七千万盎司白银,并另接受五千万盎司作为抵押贷款,银价参照美国与墨西哥、加拿大的协定方式确定。《白银协定》在“七七事变”前,起到了稳定法币信用的作用,且在战时为国民政府储备了相当的财力。

陈光甫

陈光甫深知求助于人的种种难处,赴美借款,他推托再三,但蒋介石亲自督促,陈光甫不得不临危受命,与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新六一起赴美求援。谁知出师不利,先折损大将。这年的8月24日,徐新六和交通银行总行董事长胡笔江从香港搭乘“桂林”号民航班机飞往重庆领受命令。由于戴笠部下、军统南京区女情报员陈素贞被捕叛变,这一绝密情报被日本间谍侦悉。日军误以为这是孙科座机,随即出动六架歼击机,在广东中山海面上空击落“桂林”号,徐新六、胡笔江连同十六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。这并没有吓退陈光甫,为确保人身安全,9月9日,陈光甫一行三人乘美国专机自香港启程。为避免走漏消息,陈光甫一行人沿途住宿美军招待所,并由美国特工人员专门保护,行动十分隐秘。十天后,陈光甫等顺利抵达华盛顿。

2

陈光甫以商人身份参与外交,他的美国之行并非坦途,借款受到多方掣肘。他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:“奉命之初,病体未复,极感责任重大:美国孤立主义及姑息分子活跃,如何避重就轻?我国求援之切与希望之大,如何达成使命?加以战局正急,未来变化未可预测,我财政当局对牵涉借款之种种问题一时未能拟具明确方案。”当时美日矛盾尚不突出,美国国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孤立主义倾向,商界则力图与日本保持经贸关系,不愿得罪日本政府。军界对中国漠不关心,以致连一张完备的中国地图都没有。陈光甫这样描述最初求援的处境:“整个美国国务院内暮气沉沉,只以保全个人地位为目标,其他概非所计,欲求其出力援华,殆如登天之难,能不从中阻挠已属万幸矣。特别是当时的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贺伯克,此君老气横秋,以一动不如一静为妙策,彼对(胡)适之讲话有如老师教训学生。”为了借钱到处看别人的脸色,陈光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悲凉与痛苦。

谈判果然异常艰难,但陈光甫没有放弃,最后,他打出自己手中的“最后王牌”——以桐油为抵押贷款。与孔祥熙等人的看法不同,陈光甫以商人的敏锐意识到美国政治贷款的可能性极小。在赴美前,他对国内可做贷款抵押的产品作了详细研究,最终选定桐油。桐油是美国军需物资,反对援华抗日的孤立分子也找不到借口从中作梗,更重要的是桐油属中国当时最大的出口品,全国桐油年产量约十一万吨,其中八万吨在自由区,因而可以争取到较多贷款。在谈判过程中,陈光甫积极主动,详细提出有关桐油收购管理、定价运输等意见及运油出口路线。幸运的是这年年底,千百万云南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躯筑成的抗战“血线”——滇缅公路完工,使美国人确信有可靠的运输路线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武汉失陷当晚,美国人终于同意向中国发放贷款二千五百万美元。胡适大使再三强调这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夜晚:“正当中国局势危急的时候,这笔钱,对于中国真有救命及维持体力的作用,也是心脏衰弱时的一针强心剂。”

但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正当美国财政部同意向中国借款时,美国国务院却担心日本会指责“对中国借款违反中立立场”,因此提出中美桐油借款不得违反《中美商约》和《九国公约》中的限制条款,即不得直接向中国政府贷款和不得用贷款购置军火与装备等。经验丰富的陈光甫见招拆招,灵活机动地提出由中方在中国国内组织“复兴商业公司”,负责收购桐油;同时在美国纽约注册一家“世界贸易公司”,负责在美销售桐油与购买货物。然后,由“世界贸易公司”与美国进出口银行订立贷款合同。这样一来,贷款从表面上看完全成为美国商业机构与美国银行间的业务关系。摩根索对陈光甫的斡旋十分满意,针对日本外务省的反对,他振振有词地宣布:“这是商业而不是外交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一个人的抗战请大家收藏:(m.45zww.net)一个人的抗战四五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