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大宋之天子归来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4章 范仲淹的迷惘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君子、小人总在一思而量。

赵祯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但是作为皇帝,他有着的骄傲,他不会轻易认错的,哪怕是范仲淹进言,他也不会下罪已诏,口头上不认错,但行动上仁宗却命皇城司去查姬云此人了。

宋仁宗的性格是较为软弱的,但他好在仁慈,对于百姓、管理们来说,都不曾有过重罚,就连身边的宫人们犯错了,他也尽量包容、宽恕他们。

所以,百姓、官吏们无比称赞他素有‘古之仁君’之心。

但是不得不说,正是因为他性子软弱,才不断使大宋‘三冗’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,反而这些不断加深积累至神宗时期。

宋神宗赵顼即位时,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,军费开支庞大,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,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,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。据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,治平二年(1065年)的时候,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。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、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,屡屡暴动反抗。值此内外忧患、财政困乏之际,赵顼对宋太祖、宋太宗所制定的“祖宗之法”产生了怀疑。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。

熙宁元年(1068年)四月,王安石入京受命。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,异常兴奋,马上召其进宫。赵顼与王安石晤面,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、财政、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,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。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、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,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。

虽然宋神宗不同于宋仁宗,王安石也不同于范仲淹,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的。

熙宁新法虽得到赵顼的鼎力支持,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,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、大地主、大商人的利益,因此,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。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。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,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,苏辙、韩琦、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。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。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,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,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,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。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,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。王安石对神宗慨叹道:“天下事像煮汤,下一把火,接着又泼一勺水,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?”

熙宁九年(1076年)春天,王安石因身体有病,屡次要求辞职。到六月间,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,王安石悲痛欲绝,精神受到极大刺激,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。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,出判江宁府。第二年王安石连江宁府的官衔也辞去了,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,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朝。

王安石两次罢相,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。赵顼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,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,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。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,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、冯京、孙固等,一边坚持改革,以平衡新派、旧派的力量。

北宋两次变法改革都以失败告终。

虽然这变法改革失败对于百官们来说,不过是一场权利的游戏罢了。

可是,它对百姓们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,因此若是变法成功,那么也就没有这么多庸官要奉养了,普通百姓交的税也可以少一点,甚至于贪官们因此会收敛一些,少祸害老百姓。

以至于,北宋中期冗官成灾,不但官僚机构十分庞大,官员急增,而且造成官职不符,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;办事效率低下,得过且过之风盛行。

更有那个大画家当皇帝,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带向深渊。

大宋的皇帝都有神经病。

这是姬云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。

他们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,夺了人家孤儿寡妇的皇位后,还怕自己的手下武将也效仿他来个黄袍加身,因此先是以‘杯酒释兵权’还不够,而后又立下‘以文御武’的祖宗家法,偏偏又怕自己的儿孙不如自己,管不住武将,因此又将天下能战的精兵编入自己的禁军之中,如此赵匡胤觉得还不够保险,因此又搞了个‘兵将分离﹐将不专兵。’的兵将分离。

如此到了他弟弟赵匡义,他既不会带兵打仗,心胸狭隘,独断专行,他就更是不信任武将,来了个‘按图打仗’。

以至于他们老赵最怕的就是武将,范仲淹有统边军作战的经历,加之又结党的谣言传入他的耳中,于是他身上老赵的毛病便犯了。

所以有人说,范仲淹被贬官,其中的原因就有这个。

当然了,姬云说他老赵有精神病也是有依据的。

你比如,宋朝的第三位皇帝--宋真宗。宋真宗时候有个大臣叫周怀政,有一次为了对皇帝劝谏,拿了一把小刀表演了一小出剖心劝谏的戏码,其实就是流了点血出来。谁知,这个简直算不上大场面的场景竟吓得真宗旧疾复发,说话开始颠三倒四,记忆也颠倒错乱,不久便驾崩了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大宋之天子归来请大家收藏:(m.45zww.net)大宋之天子归来四五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